取消夜班,至少实行“四六”工作制,是煤矿工人翘首以盼的事情。
长期以来,我国煤矿井下普遍实行“三八制”(每班8小时,三班轮换)。但加上学习培训、班前会、洗澡等时间,煤矿工人实际每天在矿上的工作及准备时间都达10小时以上。
前几日,山西某煤矿负责人向笔者抱屈:从井口到工作面需乘4部猴车,仅往返时间就要4个小时。煤矿的主要负责人每月带班下井少则5个,多则十二三个,而井下工人长年累月跟班作业,他们的苦楚难道“不足为外人道也”?
煤矿工人在燃烧自己、无私奉献光和热的同时,随时在与大自然做殊死搏斗。井下环境复杂多变,长时间的紧张、高负荷工作,疲劳上岗、井下延点等,极易引发事故。来自山西焦煤集团西山煤电公司杜儿坪煤矿采掘一线的全国人大代表董林的体会是:“到后半夜,受生物钟影响,很容易打盹儿、走神儿,夜班工作本身就存在隐患。”
据统计,有“塞外煤城”之称的内蒙古乌海市,2010年以来井工煤矿共发生了18起生产安全事故,造成20人死亡,其中发生在夜班期间的事故就有7起,死亡8人,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占比38.9%和40%。
国家煤监局等四部门近日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规范煤矿劳动用工促进煤矿安全生产的指导意见》,对规范井下作业人员工作时间、取消夜班作业等提出了明确要求。这是针对疲劳作业这种显性现象、隐性风险实施的源头治理重大举措,既降低了劳动强度,也适应了新时代煤矿工人追求美好生活、改善生活质量的心声。
实际上,为了确保煤矿工人的生命安全与健康,国家有关部门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文件。2016年6月,原国家安监总局、国家煤监局联合印发《关于减少井下作业人数 提升煤矿安全保障能力的指导意见》;2018年12月,国家煤监局出台《煤矿井下单班作业人数限员规定》。文件提出,实施夜班“瘦身”作业计划,避免“人海战术”;推广实施“取消夜班”做法,逐步改变煤矿井下员工“一天三班倒、24小时连轴转”的传统作业模式,降低劳动强度,让作息时间回归自然。
近年来,随着煤炭供求关系的基本平衡,煤矿安全基础建设水平日益提高,装备与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把员工从危险环境和繁重劳动中解放出来,保障安全生产,在许多煤矿已形成共识并付诸行动,而且取得了良好效果。有的煤矿,已经全面推行“五天工作制”,如乌海市煤矿已全部取消了0时至8时的夜班作业。
取消夜班作业必然会影响企业效益?山西大同地区的中煤集团所属企业在取消夜班后,不但成功避开了夜班薄弱时间组织生产带来的安全风险,保障了煤矿职工身心健康,而且设备检修、维护、保养更加到位,实现了产量不降,进尺不降。山西中新甘庄煤业公司从去年4月开始在生产一线全面取消夜班,既没影响提质增效,也没影响职工收入。
今年国庆节期间,笔者随国家煤监局第五检查组,在山西忻州神达能源集团栖凤煤矿了解到:该矿执行周日和法定节假日不组织生产规定,从2019年开始取消夜班,且只有中班出煤,杜绝了伤亡事故。这家地质条件较差的地方煤企取消夜班后,如何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据介绍,主要是倒逼煤矿优化生产系统和劳动组织,通过提升装备水平和工人素质来提高劳动生产率。
当前,我国智能化煤矿建设全面铺开,为全面取消夜班创造了有利条件。希望各地出台明确的支持政策和有效的保障措施,加快弥补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内在要求所存在的较大差距,聚焦短板弱项,实施精准攻坚,切实维护煤矿工人正当权益,护佑他们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在妥善安置从业人员和维护队伍稳定的前提下,让全天候生产成为过去时,让煤矿工人告别阴阳颠倒、昼睡夜出的日子,让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让他们的小康生活从正常作息开始。